2025年6月24日,当美国宣布以色列与伊朗即将达成停火协议时,德黑兰的政治天平正经历着剧烈震荡。美国对福尔多核设施的空袭引发的不仅是军事报复,更撕开了伊朗内部延续数十年的路线分歧——以革命卫队为代表的强硬派在国家电视台宣称"所有美国军事基地都是合法目标",而改革派前总统哈塔米则警告"情绪化报复将招致灭顶之灾"。这种分裂在停火协议签署前达到顶点,两派围绕"战与和"的博弈,既关乎伊朗的国家命运,更折射出中东地缘政治的复杂肌理。
强硬派的"红线突破"宣言:从报复升级到战略豪赌
袭击发生后数小时,伊朗国家电视台的强硬表态便定下激进基调。一位主播公开宣称"伊斯兰共和国不再受红线约束",将报复范围从以色列扩大至驻中东的所有美军基地。这种言论并非孤立,与强硬派结盟的媒体进一步提出具体行动方案:"第一步应袭击驻巴林的美国海军舰队,并对美英德法船只关闭霍尔木兹海峡"。这些主张迅速得到革命卫队的响应——6月24日凌晨,伊朗对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发动14枚导弹袭击,尽管卡塔尔军方称实际发射19枚,但伊朗武装部队声明强调"袭击规模与美国轰炸当量精确对等"。
强硬派的激进立场有着深刻的权力根基。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代表在公开文章中暗示,报复行动已获得最高层授权,这种表态使"战端升级"具有了意识形态合法性。更值得注意的是战术层面的转变:此前伊朗对美报复多依赖代理人作战,此次却直接攻击美军基地,显示其"边缘博弈"策略正走向激进。革命卫队指挥官在内部会议上称:"美国在西亚的军事存在是纸老虎",这种判断推动其制定了"封锁海峡-袭击舰队-瘫痪基地"的三级反击计划,其中霍尔木兹海峡封锁方案已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。
改革派的"灾难预警":从理性克制到生存焦虑
与强硬派的狂热形成鲜明对比,改革派发出了冷峻的危机警告。前总统哈塔米通过改革派媒体呼吁:"所有行动必须基于智慧而非情绪,避免纯粹的复仇欲望"。这种声音得到经济学家卡舍夫的呼应,他引用甘地"真正的权力在于自我克制"的名言,直指强硬派政策的致命缺陷——关闭霍尔木兹海峡将把中国、印度等亚洲大国拖入对抗,而伊朗"根本无力承受如此规模的冲突"。更尖锐的批评来自匿名改革派议员:"用导弹回击炸弹,只是用一种毁灭换取另一种毁灭"。
改革派的担忧建立在现实困境之上。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,霍尔木兹海峡承担全球30%的原油运输,其中69%运往中、印、日、韩等亚洲国家。一旦封锁海峡,伊朗不仅面临国际社会联合反制,更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石油收入——当前伊朗原油出口已因制裁从210万桶/日降至130万桶/日,若海峡封锁导致油价飙升至110美元/桶,伊朗虽可能短期获利,但长期将被排除在国际能源市场之外。改革派测算,持续军事冲突将使伊朗GDP年增长率下降4.7个百分点,通胀率突破30%,这对本已脆弱的经济体系将是致命打击。